当前防控疫情形势下,我对学生心理防护的一些建议
boren
2020-02-25
阅读量:
当前防控疫情形势下,我对学生心理防护的一些建议
叶一舵
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学家,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核心观点: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持续压力可能会激发甚至加剧学生原有的心理困扰,我们希望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四方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部通知延迟2020年春季学校开学时间,并提醒广大家长应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辅导。是的,在这特殊的假期里,学生(孩子)们没法出门和好伙伴肆意玩耍,没法奔跑在春天的绿意里,似乎比往常少了几分活力,加上疫情持续时间比原先预料的要长,各级学校开学时间尚未有明确的时间表,学生(孩子)的心情变化也可能更加起伏不定。因此,在疫情期间乃至疫情过后,全社会都应该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防护,各方通力合作,协同打赢这场教育系统的心理防疫战。这里,我从不同层面提一些建议。
学生层面:
1、接纳自己适度的焦虑情绪。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时,情绪问题最为突出,居各类问题的第一位,常见的如疑病心理、焦虑心理、恐慌心理、强迫心理等。焦虑情绪是个体面对危机时的正常反应,我们不应否认和排斥它们,应接纳、识别自己的情绪,并积极纠正自己的消极自动化思维。接纳、识别才能产生改变的的动机,进而催生稳定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明白,疫情的发生发展是有时间性和阶段性的,有“上坡”,有“下坡”,并终将离我们远去。况且,从目前情况看疫情完全是可防可控的。
2、防止信息过劳,减轻心理负担。全媒体时代,疫情信息爆炸式流通,社交媒体上各种情绪化的、严峻性的消息铺天盖地,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而大部分同学只能宅在家里,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会放大这种心理负担。建议同学们限制自己看手机的时间,固定时间观看具有公信力的媒体所发布的信息,避免在一天中较脆弱的时候(例如睡前一小时)将自己暴露在繁多的信息中,以免于在一些负面信息的处理上消耗过多心理资源。
3、多用积极信息来增加自己的心理正能量。我们的恐慌心理很大程度上来自各种负向刺激,各种负面信息“强有力”地冲击我们的神经,造成忐忑不安,如果这种信息再通过网络传播或在家中口耳相传,必然形成并强化恐慌心理。因此,个体应尽量过滤消极信息,多关注各种利好消息,例如多看看(听听)新闻联播中的各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或者回忆自己曾经历的开心事情,想想这是一个可以给自己更多自主和自由的假期,从而 “扩展”自己心理正能量并起到心理稳定的效果。
4、规律作息,增强自我掌控和确定感。尽量维持原有正常上学时的生活和学习节律,不要随意改变它。过于懒散只会让自己的状态更糟。况且心理学研究表明,一种生活方式维持21天就可能变成一种习惯,而坚持90天就会变成稳固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因此希望同学们打起精神,用常态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让自己保持与以往一样的“充实”状态,这是最有利于让自己“安心”的操作,而“安心”是最好的免疫力。
5、做一些特别有意义的活动,扩展积极心理资源。在合理安排学习、生活的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父母一起(特别年龄小的同学)选择观看视频学习制作糕点,分工准备丰盛的三餐;下载简单动感的健身操或舞蹈,全家一起运动;开家庭故事会,然后一起讨论其中的故事情节;一起打扫房间,将不需要的衣物整理出来准备后期捐赠;一起玩飞行棋、拼图游戏;全家一起整理老照片,回忆美好;合理安排适合家里活动的体育锻炼,如跳绳等;年级高的同学可以和父母、老师分享对疫情事件的看法,与他们讨论居家学习计划,讨论学校即将或已经开展的远程教学等现实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调整给自己带来的问题等。
6、可以寻求人际支持,保持适度的社会参与。居家防疫期间,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与同学、伙伴、老师等作适度沟通、交流,表达情绪,分享讨论相关问题,以获得相互的心理支持。
家长层面:
1、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可以成为孩子心理防护的最重要支持者。首先,家长们应尽量维持稳定的情绪。我们常说:“父母拥有稳定的情绪就是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好礼物”,情绪稳定的父母对孩子会产生内在与外在的巨大影响力,使孩子有安全感。父母应调整自身的情绪,平复疫情所带来的慌乱与无助,学会从负性情绪中抽离,保持稳定的情绪反应。其次,应维持家庭的作息稳定。让孩子继续生活在有规律的作息环境里,饮食方面有规律地安排一日三餐,睡眠方面有规律地提醒孩子按时休息。保持家庭生活的稳定性,是孩子心理稳定的重要内容,能让家长和孩子对生活有控制感,而这份控制感能给心理增加一份踏实。
2、孩子居家自我防护可能会产生一些焦虑、无聊、抑郁等情绪,学校即将或已开展的远程教学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一些学业压力,亲子天天呆在一起也可能会产生一些亲子之间的冲突,孩子的这些心理困扰需要得到家长的涵容。我们希望家长在倾听和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及时给予孩子一些心理支持,协助孩子度过这一段特殊阶段。
3、多一些陪伴,更多一些交流。宅在家里要学会亲子相处,所谓陪伴,光“陪着”是不够的,还应该做孩子心灵的伙伴。在家里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能够提升亲子关系的建设性行为:共读一本书,共写抗疫日记,一起看高质量的亲子电影,整理家庭照片,静下心来做一次深入的亲子对话,让家人坐在一起做一场生命叙事,跟孩子讨论未来的学习工作计划或生涯规划;等等。即使面对“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家长也不能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落下学习的进度,更应在这一特殊时段去着力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4、合理传递信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游戏和示范的方式分享有关疫情的防护措施,例如:带头常洗手、示范戴口罩。在回答孩子有关“疫情”方面的疑问时,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比喻,还可以通过插画、手绘让孩子更理解当前所发生的事件。对于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应引导孩子从正规渠道获取信息,避免谣言、小道消息的侵入,不盲目跟风,减少信息过载的不良影响。引导孩子多关注乐观、积极的信息,传递正能量。
5、家长应该把握疫情下的家庭教育契机,给孩子长远的心理资源。抗疫事件给全体家长提供了极好的教育契机。疫情来了,可以引导孩子学习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与方法;为灾区捐助,可以培养孩子的仁爱之心;面对死亡,可以教孩子学会善待生命;……。家长是不是可以因势利导地开展良好卫生、生活习惯教育,生命教育,生态环境教育,诚实与正直教育,信息筛选能力教育,团队协作教育,自主管理能力教育,感恩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甚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要知道,这些教育是过往的家庭教育中常常不被重视或薄弱的,而他们又恰恰是新时代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6、警惕孩子的异常情况。家长需留心警惕孩子是否有异常的反应,必要时鼓励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教师和学校层面:
从某种角度来说,好的学校、好的教师所做的心理工作就如同好的父母所做的心理工作一样,都是提供学生成长的安全港湾和安全基地。在当前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形势下,很多学校将采用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一校一策开展线上教学”的工作部署,将积极开展远程教学。一方面,我们希望学校和教师要意识到“停课不停学”的远程教学模式将可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例如学生学习方式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希望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难度和作业难度,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学业压力,注意引导学生增强学习效能感和掌控感。另一方面,即使是在“停课不停学”的远程教学模式下,我们希望教师仍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需要适当关注班级心理特殊的学生,例如学习压力大、人格特点敏感多疑、好钻牛角尖、思维容易走极端、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个别学生,通过电话、网络留言等形式,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做好个别特殊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同时,疫情之下特别是疫情过后,学校应主导建设“生态链式”学生心理健康屏障,要以系统性、层次性、联系性为基础,联结学校-家庭-社区,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心理支持不但对维持一般良好的情绪体验有重要意义,还可以缓解当事人不安的恐惧感、紧张感,帮助当事人度过危机事件后的危险期,使之思想和情绪恢复到理性和较为理性的状态。社会支持的来源是多元的,不同主体都可以提供相应的支持。学校和教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应该发挥最重要的作用。此外,疫情过后,全社会都要开展“心理复健”工作,学校理应扮演主角,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特别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强化相关内容的教育与辅导。
莎士比亚说过: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努力!
上一篇:应对疫情心要稳
下一篇:学讲话 战疫情 见行动